央廣網天水3月14日消息(記者魏晉雪 見習記者寇剛)青銅鑄造的駿馬引頸長嘶,金銀錯落的紋飾流淌著戰國風華……在甘肅省張家川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里,“頂配版”西戎車輿穿越2000多年時空飛馳而來。當考古發現與產業創新同軌疾馳,這座曾湮沒于歷史塵埃的邊塞小城,正沿著文化“高速路”駛向文旅強縣的新坐標。

馬家塬出土車輿文化展(央廣網記者 邸文炯 攝)
張家川縣地處陜甘兩省交界,“古絲綢之路”橫貫縣境,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20萬至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秦戎文化、紅色文化相繼在這里留下斑斑遺跡。
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馬家塬遺址是21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出土的3600件套文物中,馬車最具代表性。

M18綠松石瑪瑙金腰帶飾復制品(央廣網記者 邸文炯 攝)
“車是先秦時期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和綜合制造能力的重要體現。” 張家川縣博物館館長謝安珍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說,馬家塬車輿博物館以出土文物為支撐,以復原西戎車乘為延伸,深度解析我國早期造車技術及用車禮儀,再現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質,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秦戎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
謝安珍介紹,將文物復原和文物體驗融入現代生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體推進文物活化利用、讓文物活起來,以賦能文旅產業。記者了解到,該館自2023年8月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30萬人次。

復原車輛M14-2(央廣網記者 邸文炯 攝)
如今,這輛駛自先秦的“戰國豪車”,承載著張家川縣的文旅“符號”繼續駛向未來,且驅動力十足。以“戰國豪車”文化IP為核心,張家川構建起“一車牽引、多極聯動”的發展格局。數據顯示,2024年該縣旅游人數549.37萬人次,同比增長126.32%;旅游花費17.93億元,同比增長131.40%。
張家川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持續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民族風情等資源,縱深推進文旅開發攻堅行動,旅游人數力爭達到68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23億元,分別增長25%、30%。

青銅繭型壺(央廣網記者 邸文炯 攝)
據介紹,具體實施中,張家川縣將積極推動關山大景區納入省市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發展規劃,建成關隴古道風情線和張棉驛游客服務中心,改造提升2條鄉村旅游道路,補齊文旅基礎設施短板;聚焦“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發展,創新多元化旅游宣傳推介和消費場景,力爭恭門隴道水畔頤樂園、關隴古道風情線創建為3A級景區,平安草原創建為4A級景區,打造研學游、冰雪游、體驗游等精品旅游線路。
- 2025-03-14【甘快看】民勤五千余人沙漠種梭梭苗筑生態屏障
- 2025-03-14【甘快看】新突破 新動能 新格局——我省持續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2025-03-14圖解丨從春天出發 甘肅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 2025-03-14AI創意視頻 | 春到隴原,萬象耕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