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融媒記者 馬茹萍
黃河奔涌,見證千年血脈交融;大禹故里,激蕩時代團結強音。臨夏回族自治州,這片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42個民族共居共榮的土地,始終將民族團結視為發展的生命線。
去年以來,我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盯把我州打造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的功能定位,共繪“同心圓”、共唱“同行曲”、共澆“同向花”,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的特色路徑,為新時代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黨建引領:鑄牢團結進步的“根”與“魂”
我州始終將民族團結進步作為全局工作的“生命線”,構建黨委統攬全局、部門協同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與部門主責主業有機結合,做到職能職責向主線優化、工作措施向主線發力、人員力量向主線加強,形成了州級抓謀劃督導、縣市抓創新落實、基層出亮點樹典型的工作局面,推動民族團結理念融入基層治理、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全領域。
建立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大力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石榴籽”工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深入開展黨的民族宗教理論政策下基層“百場萬人”大宣講和宗教界全員式培訓,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基層黨組織成為民族團結的“前沿堡壘”。通過“炕頭宣講”“田間黨課”等形式,干部用家常話傳遞黨的政策,讓“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深入人心。在廣河縣莊窠集鎮紅星村,黨支部創新開展“數家珍說變化”活動,組織村民共話村史變遷、共繪發展藍圖。村黨支部書記馬永平在活動中頗有感慨:“鄉親們從‘守著薄田等救濟’到‘抱團發展興產業’,靠的是黨的政策和各族同胞的齊心協力。”
臨夏州“石榴杯”中小學生主題演講比賽
民生為基:攜手共筑幸福家園
我州堅持將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團結的根基,以發展促團結、以團結聚合力。通過易地搬遷、產業扶持、基礎設施提升等工程,一批曾經“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的偏遠山村實現蝶變。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每年80%以上的財力投入民生領域,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產業發展中,各族群眾探索出“互助共贏”新模式。高原夏菜和牛羊養殖等特色產業規?;l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群眾嵌入產業鏈。在臨夏縣先鋒鄉,不同民族農戶結成“技術幫扶對子”,種植能手與養殖大戶共享經驗、共拓市場,形成“你教我節水灌溉、我幫你疫病防治”的生動場景。這種互補式合作既提升了產業效益,更增進了民族情感。
文化共融:繪就精神家園同心圓
五月的臨夏,牡丹傾城。延續多年的河州牡丹文化節,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花海之中“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同步啟動。一場花事,成為促進文化認同、情感交融的盛會。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進文化認同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情紐帶。我州堅持以文化浸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深挖黃河文化、大禹文化中的團結基因,打造“河州牡丹文化節”“非遺傳承月”等品牌活動。每年五月,百萬株牡丹競放,各族群眾以花為媒,在“花兒”民歌對唱、非遺技藝展演中共敘情誼。臨夏市八坊十三巷的歷史文化街區里,磚雕、彩陶和蛋雕等非遺工坊,成為多民族手藝人交流創新的平臺,“各美其美”的技藝在“美美與共”中煥發光彩。
突出“融”的導向,持續拓展全域創建渠道,積極搭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載體,打響叫亮“河州紅石榴”創建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臨夏特色、彰顯時代風貌的創建之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課程,“民族團結主題課”“民族體育競技”等活動常態化開展。
在臨夏市第三中學的非遺社團,老師講解葫蘆雕刻的悠久歷史與獨特技藝,向學生們展示傳統葫蘆的雕刻技法。據了解,該社團既傳授了非遺技藝,也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真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已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法治護航:夯實長治久安基石
我州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創新建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積極探索基層依法治理新模式,堅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民族事務,以法治護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各族同胞載歌載舞
臨夏市南龍鎮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鎮政府組織鄉鎮干部、司法人員、宗教界人士及鄉賢代表,以“法理+情理+習俗”化解涉民族因素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這種“柔性解紛”模式既維護了法律權威,又尊重了民族習慣,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
宗教事務管理中,全州深入開展“黨親國好法大”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進”宗教場所。
今日臨夏,民族團結的實踐浸潤于城鄉每個角落:鄉村振興一線,多民族群眾共學技術、共興產業,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社區治理中,“嵌入式”居住促進鄰里互助,多民族家庭共慶傳統節日;抗震救災時,各族兒女并肩作戰,捐贈物資、志愿服務的身影詮釋“命運與共”;文旅融合路上,古城新貌吸引八方游客,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
黃河九曲終向海,團結奮進正當時。全州上下以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為目標,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更深層次拓展。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250萬各族兒女正以“石榴籽”般緊密團結,共同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