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點半到達騰沖。車站盡是旅游拉客的,你來拉了他來拉,簡直像是老電影里的“拉郎配”,使人不厭其煩。這些拉客的人滿口花言巧語,說是“滕沖樣樣都好,就是交通不便。到哪個景點也沒有班車,只能打出租。所以還是跟團最好?!?
風氣腐敗至此,哪里還像和諧社會?于是回頭便走,總不成滕沖縣里就無好人了?看這趟長途車上下來的游客似乎沒有一個跟團的,那些拉客的一定有些悻悻然!
坐另一趟2路,順利地換乘上了6路車。上車以后,與6路車司機說好,到了和順叫我們。到了一個路口,司機叫我們下車。誰知他記錯了路,提早一個路口叫我們下了車。害得我們走了一大圈冤枉路。同時下車的還有一位四川老太。她還帶著行李,準備住在和順??删统员M苦頭了!
一路上,見藍天白云下的青山,塊塊綠油油的農田,好一派田園風光。這時覺得,提前下了車,也未必不是好事。
望遠處的山坡上,層層疊疊的房屋,正是我們向往的和順古鎮。這時才意識到路途之遙遠,革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
漫步在田邊大道,繞了一個大圈子,才到了陷河濕地。只見茅屋幾座,綠草凄凄,池塘里游著一群白鴨,那閑情逸致的畫面,直看得令人陶醉。沿著一條長堤,我們從陷河濕地進入了和順古鎮。
和順古稱“河上屯”,“陽溫墩”,是西南古絲綢之路上的最后一站,再往西南,就是緬甸了。乾隆33年,為了建設和諧社會,取“士和民順”之意改稱為“河順”。2005年,和順被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
面前是一座小山,迎面這道山坡叫做尹家坡。山坡下是一條大路,路旁一座氣派的仿古建筑,那是一家大客棧。大路的另一側,是一湖秋水--“龍潭”。
我們不認識路,先急著爬上坡去。上坡路上橫著一道門墻,這就是古代所稱的“閭門”,是巷道的總門。門額題曰“福被三巷”,兩旁還有楹聯:“祥云護德門,旭日暉仁里”。都是一些俗套,了無意境。
那道山坡巷子叫做“劉家巷”。穿巷子走了半天,卻見都是住宅,越看越不像有什么看頭。好不容易遇到行人,問一下路。
那人很客氣,也很熱情。因為話語不太通,說了半天才明白,說的是山上沒有景點。下得山去向右走,才能到達“元龍閣”和“艾思奇故居”。于是順原路下山,這一次爬坡走了半個來小時,除了看到一道“閭門”,別無所獲。
大路旁的小巷子里有家點心店,決定先進去吃些點心,休息一陣再走。
那家小店在巷子深處,也沒有個招牌。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店里賣一種細豆粉,是由豌豆粉做成的,色澤金黃,味香可口。喝了幾口,贊不絕口。老板又介紹了幾種吃法:有一種粑粑,是專門配細豆粉吃的。撕成小塊后放入豆粉內吃,另是一種滋味。第二種吃法是將油條剪成小段,放入豆粉。也很好吃。我們見本地人還有一種吃法,是在攤開的粑粑上倒上一攤豆粉和調料,然后卷著吃。只見他們手法熟練,吃得如風卷殘云一般,好是痛快。
接著我們又吃了一碗餌絲,感覺比大理那碗好吃多了!
然后,沿著龍潭一路前進。到了劉家祠堂。
明代最初來到和順這里屯田戌邊的有寸、劉、李、尹、賈五大姓,以后又有張、楊、趙、許、釧等各姓進入。繁衍至今,在和順共有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八大宗祠,劉氏宗祠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處。
劉氏宗祠建于清朝咸豐五年,雖歷經150年的風雨滄桑,卻依然保持完整。宗祠前面有一池荷塘,雖然已是深秋,卻依然荷葉滿塘。池塘上跨著一座雙孔白石拱橋。過橋有月臺,月臺上建有四柱三門三滴水歇山頂牌樓式大門。門外左右立著兩根白石制成的刁斗旗桿,不知道劉家先祖有什么功名,可以享受如此高規格待遇。
門廊外柱掛著一幅楹聯;“溫暾世家仁智禮,騰陽冠冕龍鳳麟?!崩认麓箝T,門匾上寫著“劉氏宗祠”,兩旁也有楹聯:“門對龍潭千古秀,族居旺地萬年春。”我看除了“門對龍潭千古秀”尚有一些雅意外,全是程式化的俗套。為了對仗下聯的“龍鳳麟”,上聯中將五常“仁義禮智信”去掉了兩項。難怪現在的國人既無義,也無信。
進入宗祠,需要買票。和順實行聯票,所有的景點一票通行,到也干脆。
一進庭院正面是過廳,過廳的木雕刻花也很有看頭,不知道是舊物還是新做的。穿過了過廳,進入第二進庭院。
二進兩側有東西廂房,均為兩層木瓦房。正中的正殿三間面闊,黑瓦懸山頂。檐下設前廊,前廊兩側立著幾塊石碑,大概是記述劉姓祖先來這里的創業事跡和宗祠的修建過程。三跨檐下掛著三塊橫匾,分別寫著“飲水思源”,“千秋萬祀”和“昭孝神通”。大殿內外還有許多楹聯,不及一一細讀。
殿內供奉的是劉氏始祖的牌位,顯得莊嚴肅穆。雖然是別人家的先祖,也值得敬佩他們的創業精神。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扎根邊疆,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離開劉家宗祠,繼續前進。路中橫跨著一座四柱三門三滴水的白石牌坊。牌坊額題“天姓峰高”。這是水礁村李德貴妻的百歲坊。
據資料介紹,和順共有九座牌坊,全部毀于文革,看來紅衛兵們真是不辭勞苦!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幾座,都是近期新建的。
牌坊都是為了某種紀念而建的。搗毀后的新建,除了欺騙游客外,已經毫無意義?;蛟S再過若干年,這種破壞就被掩蓋和遺忘了。
走不遠,又有李家宗祠。李家宗祠的大門立在高高的臺基之上。雖然門外沒有旗桿,臺基可比劉家高了許多。大門也是三間面闊,三滴水歇山頂。門廳設前廊,大門上的匾題寫著“李氏宗祠”,兩邊的楹聯題寫“派衍陽溫盹,正昔日彩云南現;門迎高黎貢,看吾家紫氣東來?!?br />
一進庭院的正面,又登上一層高臺。經過簡單的二門,進入二進庭院。
二進庭院比起劉家來,要氣派得多。開闊的院中栽著古樹花木。正面的主殿立在兩層臺基之上,更顯出一種莊重。主殿三間面闊,單檐歇山頂。前廊正中掛著橫匾,寫著“道德開基”,正門上的匾題是“聲垂無窮”。顯然是老子的后代的口吻。
李家祠堂不用門票,祠堂里也沒有工作人員。里面好像住的有李家后代,在這里看管。
回想剛才見到的劉家宗祠,規模雖小,卻顯然受到景區管理部門的支持,能夠分享門票收入。而現在規模更大的李家宗祠,卻只能由李家后人自己維持。這與我們在建水團村遇到的情況一樣,體現出來一種待遇上的不公平。農村地區,宗姓之間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可見一斑!
沿路走去,到了“大月臺”。大月臺是一大片臨水的空地,青石鋪地,十分平坦。高大的古榕樹和樟木枝葉繁茂。旅游團到此,都圍著古樹聽導游講解。不知道這棵大樹有什么來頭,可惜我們沒有聽到。
月臺一角,有元龍閣。元龍閣是座道觀,始建于明代,清乾隆27年重建。此觀依坡而建,一進要比一進高。妻子說此閣像是新建的,懶得爬上去了。所以我一個人拾級登高而上。元龍閣的前殿是關帝殿,主殿是三元宮。登高到上層平臺,其前殿為三官殿,正是三元宮的二層樓,然后經魁星閣直到最高層的觀音閣。道觀的最高建筑不是三清殿,而是觀音閣,供的正是佛教的觀世音菩薩。不知道當初的設計者有沒有搞錯?
“和順”人的這種“以和為順”的精神,正是一種中國特色。在視異教為死敵,動輒號召“圣戰”,非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其他宗教來看,簡直不可思議!
觀音閣內空無一人,前不見去者,后不見來人,觀音菩薩大有“曲高和寡”的感覺。站在觀音閣,俯瞰水面,如圖畫一般,真是無限風光在高閣也!
回到月臺,隔水遠望元龍閣,頗感氣勢雄偉,宛若仙境。
月臺水畔,也有大小水車,與麗水相仿。月臺臨水低處有洗衣亭。婦女們在此用池水洗衣,避風遮雨,極為方便。和順共有六座洗衣亭,這也是和順的一大特色,為別處所無。和順有很多出國打工或者經商的人,(山西有“走西口”,山東有“闖關東”,本地則有“走夷方”。)他們在外面發了小財,“海歸”以后,為自己的親人修建了這些洗衣亭作為對地方的報答。
順著一道高坡向上走去。坡道一邊是依水而建的吊腳樓,全部都是出售旅游紀念品的小商店。經過一個“之”字拐彎,就到了“艾思奇故居”。
對艾思奇,還是很熟悉的。大學里所學的課本“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艾思奇所主編的。此公幸好死于66年,否則其下場不會好于楊獻珍。在領袖的話“句句是真理”的年代,哪里會有正真的哲學!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其父親李曰垓是蔡鍔的秘書長。這幢故居是李曰垓就任云南民政、司法兩司司長及礦物督辦時所建的新居。地勢高曠,環境優美,令人羨慕。
艾思奇故居,其實應該叫做“李曰垓故居”。
它的建造者是李曰垓,它的長期居住者也是李曰垓。
李曰垓號稱“云南一枝筆”,蔡諤起兵護國的討袁檄文,就是他所起草的。他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超過艾思奇。怎么能因為艾思奇當了共產黨的官,就奪父之名呢?況且,艾思奇不是背叛了家庭,連“李”都不姓了嗎?
這是一串中西合璧的院子。院子里種著花草木瓜,寧靜中帶著絢麗;瓦房高筑,簡樸中帶著優雅。令人感覺到了主人的學識和品味。
故居內有艾思奇生平事跡展覽,與游人一樣匆匆走過,不及細看。于是離開故居,順著原路回到大月臺。
從大月臺還有一條沿湖邊走的小路可以回到尹家坡。雖說天氣預報今天中雨,但卻是風和日麗,藍天白云。老天真是照顧我們啊。
沿途欣賞沿湖的水鄉風光,風擺荷葉,水波漣漪,竹影搖動,花徑飄香。路上偶而遇到游人,彼此進入對方的攝影畫面,相互照會,也算是一種緣分也!
一路返回,再次經過尹家坡,繼續前行,來到了鎮上的商業區。商家林立,雖然都是農家小店,卻也獨有風情。這里的游人多了起來,熙熙攘攘,熱鬧得很。
這里還可以看到和順景區內的一種交通工具--電瓶車。我們雖老,卻也懶得坐車,以步代車,安然自得。跟在車后,來到停車場,發現這里原來是一個景區的入口。
這里是總兵府,原來是和順最后一位總兵張松林的老宅。張松林(1840-1918),江蘇淮安府人,曾兩次任云南騰越鎮總兵。因為騰越鎮為西南重鎮,所以深受朝廷器重。光緒二十五年,慈禧曾欽賜“?!保皦邸眱勺忠允径鲗櫋?br />
張松林的官邸建造在騰沖縣城??箲饝鸹鹬校v沖縣內的不少豪宅官邸化為一片焦土。而張家府邸卻如有神助,劫后余生。
2006年,具有商業眼光的柏聯集團,將總兵府按原樣搬遷到了和順小巷,改造成了一家旅游賓館。
正門為懸山頂,面闊三間,設門廊。檐下黑匾,寫著“總兵府”。廊柱上掛著楹聯:“到海得深,瞻天見大;升階有級,入室知門”。廊內大門兩旁還有一副門聯:“昔日統兵而來,卜筑定鄰,只因到此安邊土;如今易地而建,新基舊料,還是當年故門庭?!碑斒侵亟ê笮伦?。雖然還是“當年古門庭”,卻已“嫁作商人婦”矣!
一進庭院內放著一些桌椅,像是在提醒游人:這里乃是酒店也。正面是兩層高的正廳,檐下掛著豎匾,寫著“誥封一品振威將軍第”。記得清代官制,總兵不過二品。這一品之銜不知從何而來?
楹聯題曰:“昔時鼎食公侯第,今日尋常百姓家?!边@是從“昔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抄過來的。不過邊鎮總兵,還談不上“鼎食公侯第”,而且如今也決非尋常百姓家。每逢旅游旺季,一晚的住宿總得好幾百吧?
雖然不少商業噱頭,但府內的景色還算不錯。經過彎彎小河,依依垂柳,來到了相聯的和順民俗博物館--和順小巷。
名曰小巷,其實全部都是新建的。其中有各類古作坊:造紙,木雕,造酒,打鐵,織布等。其中造紙作坊號稱全國最小的造紙廠。墻上掛著領導們來此參觀的照片。
還有皮影戲等民間藝術和馬幫博物館等。信步走去,一一參觀,增加了不少知識。從和順小巷的后門進去,參觀完畢,又從前門出來。與別人的流程正好相反。